service phone

Design Works 1

service phone

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激进张学良蒋介石不抵抗立刻宣布抗日

文章来源:admin    时间:2022-09-14

  

  此举确实激怒了日本人,随后张学良对日本采取不合作的态度更是让日军愤怒,为此日军筹划发动战争,以此夺取主导权。

  日军之所以筹划发动战争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,当时日本国内、中国以及世界环境都对他们有利。

  皇姑屯事件后,1929年发生中东路事件,此后中苏邦交断绝;蒋介石在中原大战后,不断对进行围剿;英美等国有忙于应对经济危机。

  在这样有利的环境下,日军开始不断试探中国人的底线,不断挑衅,最著名的便是“中村事件”以及“万宝山事件”,以此诬陷中国损害日韩移民。

  1931年9月18日晚,日本独立守备队对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动进攻,战斗中日军伤亡24人,而东北军伤亡300余人。

  当夜得知情况,张学良再一次致电副官荣臻:“不准抵抗,不准动,把枪放到库房里,挺着死,大家成仁,为国牺牲”。

  9月21,吉林被日军攻占,随后沈阳沦陷,东北三省被侵占,全境沦陷,日军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,东北人民在日军的殖民统治下长达14年之久,三千万同胞饱受苦难。

  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后,日本人的做法可以说是刷新了你对这次事件的认知,他们可耻的行径中国人更应该铭记。

  在日本国内,日本媒体开始对这次事变进行歪曲报道,不仅指责中国排日,甚至严重危害了日本侨民的生命以及财产安全(称中国“破坏”南满铁路),贼喊捉贼,呼吁国内民众关注此后战事的进程,希望他们能给前方士兵做最坚强的后盾。

  许多不明真相的日本人,不断进行捐款、写慰问信到神社祈祷。更有冲动的年轻男子,放下家庭不顾,要求前往一线战场。

  按理说,仅仅是一场新闻报道,不至于有这样的效果,其实这正是日本人的筹划已久的阴谋。

  我们在学习历史的时候,老师会说九一八事变是“日本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侵华战争”,其实很多人不理解这句话。

  当时日本民众了解国内新闻,都是通过广播电台或者是报纸,据数据统计,1930年的日本,每100户家庭就有9户家庭有收音机,他们每天在上午9点准时听国内国外新闻。

  得知这一数据,日本高层开始策划发动一场侵华战争,发动战争就必须得到国人的支持,所以激发日本民众的战争意识尤为重要。

  东北三省在当时的中国,无论是是地理位置还是各方面综合实力都是不容小觑的,日本明治维新后,对东北三省早已经是垂涎三尺。

  1906年,日本在中国建立“南满铁路”,之后迅速扩张利益,在日本对东北三省的投资里,南满铁路占据了大部分,这是他们获取利益的核心。

  因此在1927年的“东方会议”上,日本称“如果发生动乱或者波及满蒙,导致我方利益受损,无论是哪一方势力,我们都将采取强硬措施。”

  1929-1930年,日本受到经济危机波及,人民生活水平下降,市场萧条,社会矛盾激化,尤其是“南满铁路”利润下滑,他们认为造成这一因素的是中国政府实行了“排日政策”。

  此后日本国内铺天盖地的新闻,都是关于“中国人排日”的话题,日本民众也认为日本利益受损,全都因为中国。

  1931年6月,日本借机在东北发生的中村震太郎事件和万宝山事件,开始大力歪曲事件真实情况,鼓吹国内民众应该采取强硬的对华政策,调动他们的对华情绪,告诉民众,假如发生战争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做军队最坚硬的后盾。

  这样的新闻断断续续持续了几年,日本人普遍对中国没有好印象,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,日本甚至反咬一口,将他们自己炸毁的柳条湖段铁路说成是中国军队做的。说日本是在中国军队不断紧逼之下才不得不应战。

  由于媒体歪曲报道和有意煽动日本人的仇华情绪,在事变爆发后,日本国内可谓是狂热至极,情绪空前高涨,男性纷纷参军,女性纷纷参加后勤工作,慰问前线士兵家属,捐款,让前线士兵不要后后顾之忧。

  就连原本的也开始组织村民,举行演讲,让他们了解所谓的九一八事变的“真相”。

  据如今媒体研究报道,即使在89年后的今天,日本民众依旧有很多人对九一八事变没有清晰的认知,他们对日本人在对中国的战争中始终缺乏历史认识,更别说战后反省。

  九一八事变后,身为东北最高行政长官的张学良,他采取的措施可以分为当前危机的处理以及长期的战略规划。

  张学良立刻制定了军事方针,可以简单概括成“要是日军向我军进攻,切记避免冲突,保全军队,将部队带到安全地带躲避。”

  随后迅速召集部下以及包括顾维钧、汤尔和、胡适等东北外交委员会、学者等一起商议,但最终的结果是听中央的,依靠国联。

  同时下令让荣臻与日本顾问开始交涉,表达出停止战争的想法,希望他们向日军政府转达,以此阻止日军继续进攻。

  天津《大公报》记者如实报道张学良原话:“实告君,吾早已令我部士兵,对日兵挑衅,不得抵抗,故北大营我军,早令收缴军械,存于库房。”

  张学良不抵抗政策下达后,开始将政治中心迁移,为的是能够保存东北政治集团。

  这样的做法确实一直被后人诟病,可能他有自己的考量,9月24日时,张学良开始前往英美法三国公使馆,希望他们能够理解。

  张学良的听命中央,指的便是国民政府,蒋介石在得到张的电报后就一句话“为避免事态扩大,尽量避免冲突,可作为地方事件,一切对于日本的交涉,听中央指挥。”

  同样的做法,蒋介石也进行了会议,决定先向国际联盟与非战公约签字各国申诉,并且加强各口岸以及首都的防卫工作,尤其是加强淞沪防卫工作,并声称如果日军在这里有越轨之举,一定要武装自卫。

  不仅如此,蒋介石向日本提出严重抗议,要求他们立刻退出占领区,当然这等同于没做,蒋还寄希望于国联,让他们主持公道。

  面对媒体,蒋介石在南京党员大会发表《国存与存,国亡与亡》的演讲,那么这个演讲是什么?

  不过还有后一段,大致是“忍无可忍,无需再忍,必会以全体国民保卫民族生存与国家人格”!这一点倒是比张要强硬。

  不能说这样的策略不好,有一点可以认识到,他们都不希望发生更大的战争,中国人历来都讲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,二人便是如此。

  二人不同之处在于张学良是站在国家事件的角度想问题,而蒋介石则是从地方事件为角度解决问题。

  很多人说张学良不抵抗有些软弱,其实通过资料以及他的做法可以断定,无非是想借此博取国际社会的关注和同情,特别是期待国联的干预,只是这样单纯的想法,估计他自己心里也清楚结果。

  事实证明,他的不抵抗不仅没有得到同情和关注,反而遭到国内外社会人士的反感和谴责,因为这样的言论不但没有起到震慑作用,反而让日军更加肆无忌惮。

  张、蒋二人对于事变后的态度积极,应对策略也算周全,但放弃抵抗这个最基本的原则后,就注定了其他做法都是徒劳。

  从后期西安事变来看,张学良逼蒋抗日时应该也意识到不抵抗只会更加生灵涂炭。

  估计有的读者应该也想到了这一点,就是日本在事变后积极煽动国内民众,无论他们是否歪曲事实,但他们都达到了应有的效果,就是得到了国家人民的支持,而且国人都知道要打仗了,积极备战。

  九一八事变后,中国人并没有在第一时间了解事情真相,即使了解真相的人也不能抵抗,所以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。

  领导人在这一点做得确实到位,他们在第一时间发表了抗日宣言——《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》:

  这一宣言发表后,日本非常忌惮,相对于全民抗日,不抵抗肯定是他们最喜欢的。

  日本之所以忌惮,是因为这份宣言明确指出日军的意图以及犯下的罪行,一针见血的道明这是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的侵略行为,同时揭露“不抵抗政策”的缺点,提出只有靠举起拳头,反对侵略才有出路,并告诫东北军队拿起,带士兵到农村发动游击战,要求全国各地举起抗日旗帜。

  确实,这一篇抗日宣言可谓是作用巨大,很多人在得知真相后,反日情绪高涨,在国内国外都产生了巨大反响。

  东北地方军原本不抵抗的开始进行游击战反抗,国内其他人士也产生了积极的抗战心态,那些原本幻想国联插手的社会名流也开始改变心态。

  尤其是一些知识精英、学者纷纷引导群众,告诉他们事件的真相,这种社会心态对东北乃至全国抗战胜利都取得了巨大作用。

  “九一八事变”,勿忘国耻,永远铭记,铭记这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,更是饱受苦难的烈士先辈,是他们的奋斗牺牲才换来我们的今天,吾辈当自强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地址:     座机:    手机:
Copyright © 2002-2017 DEDECMS. 织梦科技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    技术支持:凯发娱乐传媒    ICP备案编号: